• admin
  • 积分:2179
  • 等级:8
  • 时间:2019-09-06 13:52:19
  • 楼主(阅:879/回:0)猪肉最贵的时代到来了吗

    猪肉最贵的时代到来了吗|大象公会

    2019年09月05日 22:02:42
    来源:大象公会


    如果你因肉价高企而感到肉痛,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刚刚经历了中国猪肉最便宜的时期。

    文|狸花猫

    8月下旬,北京市猪肉「白条肉」批发价格超过了30元/千克。菜市场里不同部位的肉价,分别达到了40~65元/千克;若是超市售价,每公斤还要贵5~10元。7月底,这些价格还分别为25~45元。不到一个月,肉价涨幅就超过了60%。

    肉价上涨,早在今年3月就开始了。2019年4月起,中国已经有29个省份启动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和针对困难人群的「猪肉消费价格补贴联动机制」。4个多月间,国家总计投入20多亿元,补贴困难人群8000余万人次,相当于全国每人发放不到一两的五花肉。

    · 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走势。从3月份开始,猪肉出厂价格已经有明显上涨。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进入8月,肉价「一天一涨」。到8月中旬,广东省「外三元」品种生猪平均价格已经达到了27.2元/千克,同比上涨79.78%。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猪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价。群众在喜迎猪肉价格上涨的同时,纷纷表示猪肉太贵,「快吃不起了」。

    · 2006年~2019年7月猪肉零售价格走势:元/千克。2019年7月,猪肉的价格还没有超过2011年和2016年同期创造的历史高价;到8月,猪肉价格持续创造着新的历史。数据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

    不过,猪肉贵不贵,并不完全表现在价格上。猪肉每斤不到1元的时候,中国的家庭买肉还要好好掂量一下;猪肉每斤10几元的时候,很多人「无肉不欢」。人们对于「贵不贵」的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是肉价与收入的关系。

    短缺时代:买不起,也买不到

    人类养猪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土耳其的卡永遗址。现代考古认为,大约8000年前,驯化猪经西亚进入中国,成为普遍饲养的家畜。

    中国人一直把吃肉当作大事。春秋时期,「肉食者」就是贵族的代名词,不过长期以来,猪肉地位都不高。唐宋时期,体面人追捧羊肉,猪肉价格贱如泥土:一个壮年男人,连三十八文钱的猪肉都吃不下。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出生于农历猪年的皇帝朱厚照因国姓和生肖的双重避讳,实施「禁猪令」,私自养猪最重「发极边永远充军」。

    不过禁令时松时紧,家庭养猪极为便利且可以提供粪肥,养猪在民间逐渐普及。但同时而来的是人口爆炸和内卷化,直到清末,中国人的肉食消费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1949年以后,猪肉还大部分由私营商业供应,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购买。1953年,由于产量下降,国家对生猪采取统购政策,随后在1956年又以派购形式把生猪养殖交售作为任务下达。

    最终从1957年起,猪肉实行凭证供应。一直到1978年,猪肉都作为重要的副食品列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供应价格经过1961年调整之后,基本稳定在0.76元/500g。

    1957年,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家庭养猪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了又割,只有人民公社和下属的合作社才有资格发展副业。这些猪也会与时俱进,成为建设事业的神话。

    神话毕竟是神话。没有专业养猪场,家庭养猪被禁止之后,产量的下降是必然的。再加上出口和援外,猪肉到群众嘴里非常稀少。经过几年饥荒后,到1960年底,全国生猪存栏只有7500万头,是1957年的一半左右,黑市肉价一度超过20元/千克。

    到1961年,猪肉产量比1957年减少了80.6%,城镇居民每月6两的定量变成了每月2两(旧制:31.25g/两)都难以保证。几家把肉票凑起来轮流买,才能看见像样点的「一块肉」。农村每年不到30元的收入分配,使「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的目标基本达成。

    合作社养的猪是集体财产,要交售给国家。私自屠宰、私分猪肉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为了吃上一口猪肉,人们也是想尽各种办法。据知青回忆,实在想吃猪肉的时候,「我们就把猪赶到冰窟窿里淹死」,这样上报成损失就可以一起吃猪肉了。

    短缺的30年,饭店的主勺大厨也只能改做窝头,各个菜系里面做肉的方法是怎么传承下来的至今成谜。如果还是像旧社会一样,出门拿一块猪皮抹嘴,见人就说今天吃的炖肉,肯定糊弄不了老街坊。

    当然,短缺也不是一成不变。

    1960年代中期,过高的积累、过低的购买力和制订经济计划经验不足等原因,使猪肉的供需也和阶级敌人一样上蹿下跳。1965年春节期间,各个城镇都准备了充足的猪肉,以供人们过节时集中采购。但是,突如其来的「革命化春节」号召打乱了供应部署,大量猪肉积压。

    1965年3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万里强调,虽然过革命化春节,「还得提倡吃爱国肉」,「谁吃的肉多谁爱国」。春暖花开时节,有关部门指出,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将会造成大量死猪臭肉的损失」。在号召下,广大干部群众踊跃购买猪肉,有的地方还限定了「爱国肉」的最低购买量。

    除了偶尔吃顿爱国肉,1949~1978年期间,不仅是猪肉,各类副食品供应都处于极度短缺状态,大部分时候是贵贱都买不到。尽管猪肉价格稳定而且「便宜」,但是职工平均每月不到30元的工资收入,用来买粮食远比买肉重要。

    短缺的时代,人们买不到也买不起猪肉,谈论贵不贵毫无意义。1978年以后,副食品票证有所松动,供应逐渐放开,猪肉价格的波动才逐步在市场显现。

    逐步放开:猪肉越来越贵

    即便市场有所松动,当时的人们想买肉吃也很慎重。

    1978年,北京市猪肉供应量为每人每月1千克,但副食品店经常断货。作为动物性油脂的主要来源,肥猪肉经常被买来炼油,国家收购生猪也一直以膘厚作为分级标准。市场上根本看不见比较肥的猪肉,「都是被内部人员和王八蛋挑剩下的」。

    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343元,平均到12个月只有28.58元。月收入全部折合成猪肉的话,按当年全国统一价格0.76元/500g计算,可以买38斤猪肉,还得营业员的秤「给得高一点」。如果是比供应价贵0.1~0.2元左右的议价肉,就只能买32斤了。

    但是工资总不能都用来买肉。1978年,全国猪肉的产量只有790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为8.2千克,最终消费量不到6千克。虽然那时的价格低得令人向往,但是想真的吃到肉可不那么容易,人均一个月只有1斤肉。

    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1980年1月起,肉票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取消,并逐步扩散到全国,猪肉「敞开供应」。各地猪肉价格大概在0.8~1.2元/500g之间不等,其中北京市的价格为1.07元/500g。此后十几年间,根据产销量情况,国家在恢复、取消肉类供应指标之间反复了几次。

    1985年,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取消,猪肉实行指导价下的议购议销。当年,猪肉零售价攀升到1.60元/500g。

    5年时间里,猪肉的价格涨幅为50%;同期,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77元,增加到1985年749元,增幅为57%。1980年能买37斤肉的月收入,1985年可以买39斤了。这样的对比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1985年的猪肉要比1980年的猪肉略便宜一点。

    随后几年,猪肉的价格一涨再涨,消费量也逐年增加。

    1986年,猪肉的人均消费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到1988年春节,猪肉达到了4.5元/500g,还是储存了不知道多久的冻肉。

    为了应对越涨越高的肉价,大城市率先给干部职工发放副食补贴。1988年5月15日,北京市制定办法,将补贴按不同档次随工资发放给「有正式单位」的人员。副食补贴后来统一为7.5元/月,一直发到2015年才取消。

    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当年12月1日,北京市政府决定:肉、蛋、菜价格放开,但猪肉销售限价,限制于6.5~7元/500g,北京市当时肉价为6.8元/500g。在这样矛盾的政策指导下,猪肉价格逐步市场化。

    市场化、「猪周期」及其他

    从1992年起,猪肉价格的波动逐渐变得复杂而频繁。最初的几年中,有6000多万农户分散养猪作为供应端基础,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肉价跟随CPI并体现为季节性波动。

    此后,中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连年增加,从2010年开始更是稳定在5000万吨/年以上。猪肉的消费变得日常化,中国成为世界上消费猪肉最多的国家。吃不上肉的时代一去不返,人们对于猪肉价格贵不贵的感受变得模糊起来。

    但数据是有记忆的。对比月收入和猪肉的价格,就能得到一个大致的判断。

    · 1978~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月人均收入和猪肉价格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狸花猫

    1993年,全国人民每月收入还只能买20千克肉;到200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0千克;2018年,则达到了峰值160千克。肉一直变得越来越便宜,2018年是历史上猪肉最为便宜的年份。

    2019年这轮涨价,让幸福漂远了一些。

    2019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42元,折合月平均收入3557元。按照上半年增速推算,8月人均收入约3600元。8月底,全国猪肉平均零售价格达到34元/千克,人均月收入与106千克猪肉等值,一个月时间就回到了2014年。

    如果肉价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突破60元/千克,吃肉的幸福感恐怕会漂回到上个世纪。

    来势凶猛的猪肉涨价,让人民群众有些措手不及。那么,为什么猪肉价格会如此上涨?

    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猪肉价格也对市场供求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在供应端包括饲料价格、仔猪价格、能繁母猪数、存栏数、出栏数等,在消费端包括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食品结构等。

    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市场调节,使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猪周期」。

    · 2005~2018年之间的3次显著的「猪周期」(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单位:元/千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狸花猫

    「猪周期」循环模式,是猪肉价格形成机制在市场上的反映。「肉价上涨—能繁母猪数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随着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循环在2000年之后越来越明显。

    · 猪肉价格的产业内部生成和影响机制。制图:狸花猫

    如果仅仅是产业内部因素,养殖者会对周期有所预期,采取相应措施,周期的峰谷会变得平缓。但是,前端外部因素的难以预料,使猪周期变得如此诡异。

    在2005~2018年之间的3个周期中,疫病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05年初,猪肉价格结束上一个周期,探底之后开始增长。参照以往的缓和周期,人们预期猪肉价格会在2008年6月达到20元/千克的水平。

    2006年下半年,接触传染性很高的猪蓝耳病(又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中国爆发。于是2007年初开始,猪价迎来了历史性的涨势,一直到2009年才再次触底。

    2015年上半年,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等几种流行病在全国大部分省份爆发。2016年6月,全国猪肉平均零售价格来到31.29元的历史最高价。大疫之后猪肉价格大涨,与「猪周期」共同作用,已经成为规律。

    2018年,结束了上一个猪肉上涨周期,猪肉价格进入下降区间,生猪存栏数、能繁母猪存栏数持续减少。2018年1~6月,全国生猪存栏量从33134万头下降到31819万头,能繁母猪数量从3414万头下降到3226万头。

    就在周期作用初显之时,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到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疫情,病猪往往发病后一周内就会死亡。

    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扩大,2019年4月,全国生猪存栏数同比减少25.8%,为24355万头;能繁母猪数量同比减少26.7%,不足2500万头。5~8月,全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量继续快速下降。在周期和疫病的共同作用下,肉价再创历史新高。

    依据农业农村部公开信息,截止到2019年6月,因疫情扑杀生猪116万余头,与存栏量减少规模相比微不足道。据此推断,或者大量生猪被提前屠宰,或者养殖户没有引进新的仔猪甚至退出养殖产业,对于市场来说,这可能比疫情更危险。

    养猪模式和养猪成本的变化,则使生猪养殖业对抗疫情、缓和周期的能力进一步下降。

    2015年1月1日,《环保法》颁布施行,农村散户和小规模养殖场难以满足环保规范,逐步退出生猪养殖产业。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2017年,区内养猪场被集中关闭拆迁,大批散户强制退场。

    然而,据中国畜牧业协会2017年统计,全国出栏生猪中本有59%来自养殖散户。散户养猪,本来有利于为疫后市场恢复赢得时间,帮助稳定猪肉价格,却提前遭受重创。

    决策者对此已有认知。8月21日,国务院会议确定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决定支持农户养猪,各地要取消超出标准的生猪禁养规定。近几个月来,各项鼓励扶持养猪的政策也在密集发布之中。

    但与此同时,饲料价格仍在上涨,鲜猪肉进口量杯水车薪。这使得养猪成本进一步高企,市场供应量难以提振。周期、疫病、成本、政策、进口量,种种因素汇集起来,形成了仍在进行中的肉价「完美风暴」。

    政策不能造出待繁育的母猪,也不能变出猪肉。疫情何时结束尚未有期,就算疫情立即结束,出栏生猪供应也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经历这样的疫情,养殖户是否有动力立即恢复生产仍是一个问号。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猪肉的价格涨到什么程度难以乐观。也许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评论/回复标题:  

    评论/回复内容:
    验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 匿名发表需要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