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雨
  • 积分:19643
  • 等级:一等诗圣
  • 时间:2014-05-22 13:14:01
  • 楼主(阅:22131/回:16)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38:50
  • 赏析

       

    《回答》写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本诗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首先来自深刻的理性思辨。“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愤怒的呐喊,如冬日惊雷响彻天宇,如空间足音经久不息。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句,语意坚定,大气磅礴,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这种怀疑,不是虚无主义,这种否定也非“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对自己完全相信的基础上,对荒谬客体的彻底否定,是在对病态的社会现实完全绝望后,对生活的重新选择。诗以警句开篇,如异峰突起,为全诗定下了悲愤的基调:“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力讽刺了那个道德观念扭曲、价值观念颠倒的荒唐现实。诗人如同屹立在天地间的神奇的“超人”,能看到“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还能看到茫茫大地上“到处都是冰凌”,“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既是冷酷的现实,也是诗人所作的深刻的历史反思。这些用直觉思维产生的富有暗示性的比喻,比直白的实写更有概括力。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不仅比喻贴切新鲜,而且给诗带来一种历史感和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41:00
  •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年12月23日),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 期。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诗人已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合、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中地表现了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

    《回答》是最著名的诗作。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43:43
  •    

    北岛,原名赵振开,另有笔名石默、艾珊等。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1969年进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过混凝土工、铁匠等。1970年末开始写诗。1972年开始写小说。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写诗《回答》。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被称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但也受到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批评。1986年被《星星》评为“我最喜欢的中青年诗人”之一。《北岛诗选》获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1985—1986)优秀新诗(诗集)奖。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朦胧诗人莫属。有论者曾在评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事实上,当朦胧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评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后发表于朦胧诗主要阵地的民间油印刊物《今天》的第一期。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最后一节,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这里丝毫看不到任何撒娇的痕迹,只有愤怒和反抗挑战之声。新的一代人成熟了。曾经撒娇和哭闹的孩童,如今喊出了独立的、自我的声音。而作为一代人成熟的标志,倒不仅仅是他们已知道审时度势和懂得事物要害,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然拥有了自己的原则和信条,那就是“怀疑”,是说出“我不相信!”的勇气和能力。北岛的这些带有“怀疑主义”倾向的诗歌,事实上标志着一个新的启蒙时代的到来。它的伟大的精神光芒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昏暗的天空。

    但是,果真是什么都不相信了吗?也许。“怀疑一切”是理性的根本尺度,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但是,在北岛他们看来,有一样东西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自己的“声音”。因而,“我不相信!”这样的语句,首先是喊给自己听的,它提醒一代人注意到自己应有的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更主要的)是喊给城楼上的父辈听的,它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成熟,并表明了自己的反叛性态度。这是一次蓄意的、大胆的挑战。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

    此外,作为北岛的代表作,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以及“天空”“海洋”“陆地的上升”和“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等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的结构。这与同为朦胧诗人的舒婷诗作中对于“星星”、“风铃草”、“鸢尾花”等意象的选用和诗意表达上的婉转、抒情和感伤相比,显得冷峻、势不两立和剑拔弩张。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45:00
  •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尚,也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着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人。

    当然,卑微的我们还是会被美丽、真实、高尚感动,会被丑陋、虚伪、卑鄙扭曲。或许人也是堕落的天使,只是堕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许,我们本就没有抵抗卑鄙诱惑的能力,但是只要灵中还存有一丝对高尚的自然亲近,那么我们或许还拥有救赎或者被救赎的机会。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50:00
  • 赏析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也是一个隐喻句,简单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词的“通行证”沾上了“卑鄙”的负面感情色彩。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在这个短句内,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有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或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混淆、黑白颠倒、道德沦亡的地方!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52:58
  • 赏析

       

    第二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紧密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墓志铭”是指墓碑上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是死者家人或生前友好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的原因。结合这两句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世界啊?这明显是给“卑鄙者”和“高尚者”处境的一个负面的评价。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55:17
  •    

    如果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上来看,首两句用了对比和比喻手法。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用比喻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反差,使这两诗行形成了横向的比喻关系,以及纵向的对比关系。就这两句,已能很好地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55:56
  •    

    诗的开始便突出了两个反意词“卑鄙”与“高尚”。对于那个时代,“卑鄙”与“高尚”的命运和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卑鄙”使卑鄙者在现实中通行,而“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死后得以缅怀的“墓志铭”。这个世界颠倒了,卑鄙者不再被排斥,而是通行于世,可高尚者只能在死后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灵魂只能在镀金的天空中,扭曲着自己的身影。这是多么荒诞的一个世界。北岛诗首便用“卑鄙”和“高尚”来对这个世界发出了强烈的不满!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1:57:26
  • 赏析

       

    诗的前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三、四行这一对写景句,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深入探究内中的深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又必须从了解意象入手:“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两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中的倒影。按常理,飘在天空中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弯曲的”这形容词正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倒影”即倒立的影子,既然云朵是“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影的本体就该在地面了。根据诗意,那倒映到天上的本体便是“死者”。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释,“镀金”指的是黄昏时分夕照折射下产生的金黄色。“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可理解为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着金黄的色彩。在这里,“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两行诗句一并考虑,我们不难发觉内中隐含着死亡的意义。“死者”一词固然直接点出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出一幕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此外,“黄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征死亡,或是埋葬死者的一种外表金属。在棺椁表面镶有黄金的现象,这在中西方文化历史中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是: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一旦加上“镀金”、“死者”等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合第一、二诗行表达对社会强烈的不满情绪。

  •     路过
  • 积分:733
  • 等级:二等诗生
  • 2015-09-15 12:02:35
  • 赏析

       

    在首五句揭示了怪诞的现实世界后,北岛发出了疑问:“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冰川纪”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当时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这里,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么,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酷的时代。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川纪过去了”一句,便可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文革已经过去了。下一句“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看,那么“冰凌”的含义,便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形。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球史,这句则用了空间地理现象。“好望角”,位于非洲南端,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处,那里多暴风,所以名叫“风暴角”,但经此却可通往遥远而富庶的东方,因此也称为“好望角”,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光明而理想的目的地。(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红海的通道,现达195公里,水深16米,1859—1869年开凿。运河通航后,从北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之间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从地中海沿岸各国到印度洋可缩短8000—10000公里。)

    “死海”位于中东地区,处于以色列的西陲,由于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此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极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是借用那里死寂而没有生命力的特点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相互竞争一般。如果把“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我认为北岛是在暗寓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理念 。为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口号打出了200年,人们还在蒙昧和野蛮中生活?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也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么好望角便暗指希望的产生。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空上的对比。



     16/ 2 12
    评论/回复标题:  

    评论/回复内容:
    验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 匿名发表需要输入验证码!
     
    文学交流微信群二维码
    诗词分享微信群二维码
    微信公众订阅号二维码
    微信投稿小程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