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雨
  • 积分:19643
  • 等级:一等诗圣
  • 时间:2015-08-11 11:56:21
  • 楼主(阅:7127/回:0)探秘诗人们的心灵世界

       

    容本镇:序《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
    2015-08-06
    新闻来源:广西文联网 作者:容本镇 责任编辑: 黄胜

        

       探秘诗人们的心灵世界

                  《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

    广西是一块适宜于诗人成长的土地,一块盛产诗歌的沃野。晚清时期,一部由清人汪森编纂的《粤西诗载》,就收录了上至秦汉下至明末的832名诗人的3010首诗词作品;一部由梁章矩纂集的《三管英灵集》,就收录了唐宋以来570位诗人的3499首诗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除壮族作家陆地的《美丽的南方》首开广西长篇小说创作先河,成为广西和壮族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外,最受文坛瞩目的当属广西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如壮族诗人韦其麟的《百鸟衣》、侗族诗人苗延秀的《大苗山交响曲》、仫佬族诗人包玉堂的《虹》、壮族诗人侬易天的《刘三妹》等。

    新时期以来,八桂大地更是诗人辈出,诗歌创作长盛不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克、黄、张丽萍、黄琼柳、李甜芬、黄神彪、林万里等一批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诗人,曾在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上纵情高歌,他们嘹亮的歌声曾汇入汹涌澎湃的中国诗歌大潮之中。进入21世纪,虽然诗歌和诗人已失去往日的光环与显赫,没有了往日的鲜花和掌声,渐渐被挤压到了社会上的边缘位置,但还是有无数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走进诗歌的世界,追逐诗人的梦想,就像虔诚的信徒冒着烈日风霜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他们不管社会如何激荡变迁,世事如何喧嚣纷扰,也不管世人对诗歌抱以何种看法,对诗人投以何种眼光,仍然隐忍坚定地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信念,无怨无悔地朝着诗歌的方向前行。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但他们没有被人间烟火蒙蔽了眼睛,没有被物质诱惑而偏离了方向。那一拨拨体制内或体制外、年轻或已不年轻的诗人们聚集在诗歌的旗帜下,在诗歌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在心灵的世界里浅唱低吟。诗人们基于诗歌理念、美学主张、艺术追求、价值取向、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个个诗人群体或诗歌部落,如扬子鳄、自行车、漆诗歌沙龙、相思湖、麻雀、凹地、南楼丹霞、天南湖、南方诗人等。他们的职业分布极为广泛,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官员、警察、记者、编辑、公司职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这些诗人群体或诗歌部落汇聚了众多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汇成了一股虽不被外界所看重却始终奔腾不息的诗歌潮流,形成了一个“狼烟四起”、“烽火遍地”的诗歌江湖。当然,其中的一些诗群如扬子鳄、自行车等,由于形成时间早、存续时间长、影响力不断扩大,渐渐吸引了一些外省籍诗人的加入,呈现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气度,也为诗群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

    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看,近年来广西乃至全国的诗坛都是相当寂寞的。社会的转型发展,文化的丰富多元,职场的竞争压力等,不断挤压着诗歌的生存空间,消减着诗歌的影响力。但幸运的是,广西的文学界、出版界和新闻媒体始终热情关注并推动着诗歌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一直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办刊的《广西文学》十分注重诗歌作品的发表。自2005年起,又开始举办两年一度的“广西诗歌双年展”,每一届双年展都以专号的方式推出广西本土的诗人诗作。2014年第12期推出的“第五届广西诗歌双年展”,共有近百位广西当代诗人的作品集体亮相。2015年4月,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广西文学杂志社、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广西诗歌双年展作品研讨会”首次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成为提振广西诗人士气并令诗坛瞩目的一大盛事,被与会的评论家和诗人们赞誉为“给诗坛带来一阵南方温润的清风”。多年来,《南方文坛》《红豆》《南方文学》《河池文学》《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南宁晚报》和广西新闻网等,都成为了诗歌创作与发展的热情推手。

    然而,在浮躁喧闹的社会大环境中,诗歌的声音和份量实在是太虚弱、太无足轻重了,读诗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少。诗歌犹如空谷幽兰,虽然芬芳馥郁,却无人品赏和问津,诗歌创作几乎成了同道中人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一种爱好或情调。即便是文学圈里的批评家,对当代诗人及其创作也似乎是有意无意地疏远或忽略了;能够主动走近他们、近距离探访他们的创作与生活、与他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正是在这样一种显得苍凉荒芜的背景下,我很高兴地看到了钟世华的《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的问世。这是广西第一本诗人访谈录,这部历时三年多完成的别开生面的著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莺飞草长、五彩缤纷的诗歌画卷,一个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却仍然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

    访谈是开展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表面上看,采用实录性访谈的方式无需太深入的研究和太多的技巧,只要访谈时做好录音,访谈后对录音进行认真整理就行了;若是采用短信、微信、邮件等书面方式,整理时就更加省事了。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一位诗人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访谈,绝不比撰写一篇研究论文难度小,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或许还要多。首先,作为采访者,要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创作成就、作品影响等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访谈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精心策划和确定访谈主题,访谈过程中还要掌控好谈话内容和现场气氛,防止跑题和尴尬。第三,要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和文艺理论知识,否则访谈就很难进行下去,更遑论有深度的对话和分析了。第四,还要具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钟世华曾是一所高校的学报编辑,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80后”诗人。学报编辑的理性与严谨,年轻诗人的才华与热情,使钟世华具有了作为采访者的基本条件,也具有了对诗人们进行访谈的独特优势。

    选择和确定访谈的诗人,是开展访谈必须做好的关键性工作。在人数众多成绩斐然的广西本土诗人中,钟世华选择了25位诗人进行访谈。这些诗人以出生的年代排列,计有五十年代出生的冯艺,六十年代出生的刘频、盘妙彬、石才夫、非亚等,七十年代出生的荣斌、林虹、刘春、许雪萍等,八十年代出生的陆辉艳、费城、微克等。这些诗人出生年代不同,出道时间也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钟世华比较熟悉的,有的还是钟世华交往多年的朋友,因此访谈时就有了许多便利,也是钟世华扬长避短的一种聪明策略。从地域分布上看,这些诗人的出生地或现居地几乎遍及广西十四个地级市,而且前面提到的诸多重要诗群几乎都有诗人入选,因此在分布范围上又具有了相当的广泛性。虽然新时期以来的很多重要诗人没有列为访谈对象,虽然25位诗人仅仅是广西当代诗人的很小一部分,但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诗人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粗略地窥见广西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大致风貌。

    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是一部诗人的口述历史,一部个体诗人的诗歌档案,因此,资料的原初性与丰富性,是其最具价值和特色的所在。每位受访的诗人,几乎都比较全面、坦诚地谈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历程、创作道路和创作甘苦等,这些直接出自诗人之口的原汁原味的历史性资料,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或许,访谈的内容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客观真实的,基于人性使然或各种原因,有某些“扬美隐丑”之处也在所难免,诗人们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并非个个都很清晰,但诗人们口述的内容对于认识、了解和研究相关诗人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而直接的窗口。

    通过诗人的口述,还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出诗人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了当代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比如冯艺,既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位有影响的出版家和广西文学界的领导者,在新时期广西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堪称一位重要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他在广西民族出版社担任总编辑、社长期间,曾策划和组织出版了《广西青年诗丛——含羞草》《南国诗丛》《中国皇冠诗丛》《中国99散文诗丛》《中国散文诗大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大系》等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丛书。在担任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文学院院长期间,除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广西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对冯艺的访谈,犹如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文学发展的画卷渐次铺展开来,让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又重温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文学时光,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的人们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光辉与魅力。

    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如果仅仅是一部实录性的资料汇编,其学术价值也就降低了。从书中来看,钟世华并不想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他做了相当充分的案头工作和相关准备工作,他对诗人背景资料的了解,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对访谈话题及重点的确定等,都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和功夫的。因此,他与诗人们的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学术性和深度。访谈者与被访谈者无论是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对诗歌创作和文学艺术的理解,还是对人性、人的灵魂和情感世界的分析探寻等,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或深刻的见解,这就超越了新闻媒体一般性的采访报道,而是在访谈中融进了较多的评论性和学术性。

    在诗歌已被边缘化的当下,《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引领我们走近了一个看上去有点模糊不清的诗人群体,领略到了被世俗景象遮蔽的诗人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诗歌艺术亘古不衰的光芒与魅力。我们坚信,诗歌和诗人可以受到冷落,可以被边缘化,但诗歌的灵魂是不会灭亡的,诗歌的生命力是不会枯萎的,诗人们是不会被永远遗忘的,人们对顾城、海子、汪国真等当代已故诗人的怀念就是有力的例证,那一拨又一拨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像朝圣者一般源源不断地跋涉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就是有力的例证!

    钟世华在诗歌评论和研究上选择了一条适宜于自己的路子,并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年轻的诗人钟世华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诗心,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永葆赤诚的热情与不灭的信念;希望年轻的批评家钟世华永远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积累和丰富治学和写作经验,以便在诗歌评论和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扎实更久远!

    2015年5月15日于相思湖畔

    容本镇,教授,著名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评论/回复标题:  

    评论/回复内容:
    验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 匿名发表需要输入验证码!
     
    文学交流微信群二维码
    诗词分享微信群二维码
    微信公众订阅号二维码
    微信投稿小程序二维码